第145章 武科背后的各方谋算
“武科要重开?!”
从王若弗口中听到这个消息,王若与不由得惊叫出声来。
虽说对于王家、盛家这等清流人家,家中嫡系子弟向来是不屑于参加武科。
但对于家族里读书无望的旁系,以及底层百姓而言,武科依旧是他们鱼跃龙门的绝好机会。
这一步迈出,虽说是不受重视的武将之流,但也称得上是“士”了,对于自己和家族的地位都是一次极大的拔高。
所以骤然听到这个消息,王若与才会如此惊讶。
若这武科重开的消息是真的,绝对算是如今大周最惊人的消息。
“这是你那姑爷说的?”王若与嘴上虽是疑问,但心里却是万般肯定。
“嗯嗯!”
王若弗喜得看见自己姐姐这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脸上带着笑意道:
“没错,文远把野儿放到五城兵马司那儿,担心我心中不得意,所以便偷偷告诉了我这事。
野儿如今跟在那杨家旁系身边,每日只用应名点卯,其余的事皆不用做,专心时间打磨身子骨便可,晚上回去就熟读兵书,只待武科重开。”
“也端的是时候。”
王若与语气顿时酸溜溜的。
原以为是随意领的差事,却没想到让那王野赶上了个好时候,再加上杨文远这层关系,恐怕明年武科也只是走个过场。
这样想着,王若与心里顿时不平衡起来,开始暗自在心里琢磨着,自己如何能从中得些好处。
王若弗见王若与装作思考的样子,连忙找补道:
“姐姐,这事你可别往外同别人说啊,文远说这事才刚刚提上议程,武勋将军们还在和朝堂上的诸位相公商讨,定与不定还是两说。”
王若与则不以为意。
要是这事真不确定,那杨文远肯定不会直接同自己这个傻妹妹说。
既然说了,那肯定是八九不离十了。
怕王若与听不进去,王若弗继续道:
“再说,这事要是从你这传了出去,我那姐夫恐怕得来失密的申斥。”
王若与这才点了点头。
她又不傻。
这种好消息她独自一人藏着都来不及呢,怎么还会和别人分享。
‘但自己怎么从中获益呢?’
王若与心里暗忖道。
自己儿子康晋已经用不上,那给别人用?
给谁呢?
透露消息给别人卖钱?
王若与想着虽然心动,但她也不傻,这消息一卖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了,根本止不住,被发现只是时间问题。
不能卖!
“姐姐,伱在这琢磨什么呢?你莫非是想把你儿子,我那侄儿再送去考武科不成?”
王若弗当然知道这不可能,调笑道:
“这武科也就适合身子壮实的人去,我听文远说,那武科对旁人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日后打起仗来,那可都是要命的危险事。”
杨文远说这话,其实也是在暗示王若弗,别把这事当人情和别人说。
毕竟此次军方大佬重提武科,便是为了接下来灵州那儿的“血肉磨盘”准备的。
在这场朝堂上下规划为期数年的战争里,明年的那些新科武进士,便是军中旨在同西夏的这次灵州之战中,练出足够、大批次的中层武官,以此加强大周军事实力。
至于这样的练兵理念,自然也是杨宇卿首个提出来的。
对于杨文远而言,日后有了黑火药的助力,在这个时代,无论什么兵团作战,多大的规模战役,都需要有足够多的中低层武官充当锥子,凿穿敌军。
光武勋子弟那么些人自然不够,所以趁着这次机会,杨文远借此提了出来。
草船借箭,借鸡生蛋,无莫如是!
刚开始还没有人想到重提武科的事。
经杨文远一提醒,武勋大佬们立马想了起来。
大周先前武科之所以被罢,是因为他们的主要锚定人群,是文武兼备的读书人。
但就大周这个国情,只要但凡是个读书人,都对于武官之途不屑一顾。
更别说文武兼备的优等生了,因此最后应试者寥寥无几。
至于底层民众……
没有良好的教育,以及充沛食物供养出的强健体魄,武举人都是难如登天,更别谈武进士了。
因而几次殿试都只有寥寥几人,惹得整个朝堂脸上都无光,所以武科被罢停。
但这次武科不一样。
杨文远的目标人群可不是那些文武兼备的苗子生,因此在他给杨宇卿的“计划书”了,他把其他杂七杂八的文学考核全都去除,只留了一本原先的武术理论教材——《武经七书》。
并且建议之后对《武经七书》再做精简。
考题也不要什么语言赏析、时局看法之类的,只考兵法。
只要你不是什么榆木脑袋,这次武科的难度相比之前可谓是大大降低。
这建议一经提出,首先就受到了杨宇卿的质疑。
武科不选拔文武兼备的将才,转而专注不需要头脑的莽夫,这有什么意义?
受限于思维固化和时代局限,杨文远知道,若是自己明说自己重提武科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层武官,这肯定不被任何人理解。
杨宇卿不认同,那些诸如英国公、宁远侯之类的武勋大佬,肯定也不会认可。
对此,杨文远另有一番解释。
“武科为什么要选拔良才?
不提难以找寻,就单论若是选拔出了,岂不是同我们武勋子弟争权夺利?”
这一说法也是说到了武勋们的心坎上。
他们之前也是对武科并不乐见其成。
甚至在武科罢停一事上,他们也出了不少力。
毕竟大周本就崇文抑武,军队里的位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若是武科和科举一样,最后都选出了大量武进士,那毫无疑问对武勋而言是不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有了科举的前车之鉴,武勋们对于武科的看法,都是觉着还是罢停了好,免得丢了自家饭碗。
而杨文远的观点就很新颖。
不选良才,就要中低层的武官!
这样一来,岂不是既能补充新鲜血液,还能最大限度保留自己的权力?!
诸位军中大佬听到“杨宇卿的观点”,一时心里都有些动摇。
“不懂谋略的武官天板就在那摆着,很难动摇到我们的地位,诸位应当心里都明白。
而且就算其中出现了一两个幸运儿,我们也可以通过联姻、收徒的方式将其纳入麾下,自然也能成为我们自己人。
一代两代后,恩情自然消!”
而这时“杨宇卿”再次抛出一个观点:
“此次灵州之战,我们自家子弟肯定要大量参与其中,但若是有了新科武进士的加入,我们子弟的流血牺牲恐怕能大大降低!”
此话一出,所有的武勋们都没了反对声音。
这么多年的岁赐、岁币,还有伴随而来的文官嘲讽,武勋们心里都憋着气呢,所以灵州之战的旷日长久,和舍身殉国是可预见的。
虽然他们已经有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勇气,但若是其中的牺牲能少一些,那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因此,武科重开的奏章当即上表。
并且立马提上议程。
而官家和文官们看到这份奏章,不由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特别是看到最后的武进士官职,建议授予官阶:
武进士——承信郎,从九品
武状元——忠训郎,正九品。
没了!
没错,就这两个!
选拔条件降低了,但同时官职也相应降低。
还附带着一条立马入伍历练的指标。
这与其说是重开武科,不如说是一场全国范围的军队选拔。
相比于募兵提了点档次,相较于原本武科则大大降低。
对着这奏章端详了许久,诸位阁老们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犹犹豫豫讨论了许久,还是没得出个结果。
不过最后看在是杨宇卿提名的份上,官家和文官们才应许。
不过只答应明年先试行一次,之后再做打算,颇有些打发臭要饭的既视感。
至此武科事成。
明年科举殿试后,便开始加急办理。
武科的具体考试日程还在商酌,不过大致框架已经确立。
按照原本武科的模子,设立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核制度,至于教材书只有一本《武经七书》,还正在删减中。
至于考试时间,则预定在明年冬初之前完成。
一月一试,就武科来说时间很是充裕。
只有贴合自身利益。
任何看似不合常理的诉求。
最终也能征得所有人的一致同意。
这一场修改后的武科,渐渐拉开帷幕。
……
杨文远告知王若弗这件事,其实也不在乎什么泄不泄密。
毕竟等这段时间关于武科的具体章程确定好,朝廷就会开始对外放出武科重开的消息。
可能会晚那么一两个月。
不过就算被人知道了,对于杨家而言也只是件无伤大雅的事。
随着杨家圣眷正浓,言官们如同苍蝇闻……如蚁附膻。
为了展露自己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美好品德”,潮水一般的弹劾奏章递到了官家桌上。
弹劾不积极,思想有问题!
所以就这点失密的小事,相比于弹劾“贪墨军饷,倒卖军械”,“新任平阳侯贪恋老妇,恐有顽疾”之类的奏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最多再被罚俸一年,或是两、三年?
杨文远估摸着,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大概率是领不到大周发放的侯爵俸禄了。
不过杨文远虽然不怕,但却不好让王若弗对别人说。
万一王若弗把这消息当做人情告知别人……
人家兴高采烈地让自家儿子参加武科,最后中了进士。
结果刚高兴没多久,就收到了一封来自兵部和枢密院的共同调令——调往灵州入伍。
那时候灵州肯定已经打了起来。
要是那人再一不小心战死,事情就大条了……
等到人家事后反应过来,恐怕连杀人的心都有了。
所以杨文远才会让王若弗别和别人说。
不是怕连累我,是怕王若弗赔了夫人又折兵。
至于王野。
杨文远已经将其中的利害同他说清楚了。
灵州那虽然危险,但军功很容易挣,晋升也容易,还有杨文彦在那照看着,没有旁人那么危险。
王野听完话,倒是没有考虑那么多。
一听到有仗打,双眼直冒光,一脸的兴奋,俨然一副战争狂人的模样。
杨文远很怀疑自己说的好处王野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只听到可以打仗那就没了。
和王野一样。
王若与对于王若弗的话也只是有选择的听。
要命?危险?
王若与捕捉到其中的关键词。
突然,她脑子里灵光一闪。
武科我儿子用不上,但其他“儿子”可以用上啊!
康家的那些庶子们大了,眼见着都是要娶妻生子的年纪。
但王若与的丈夫,康海丰康大人只顾着自己爽,对于庶子庶女们向来是从来不管的。
所以他们的求亲嫁娶,彩礼陪嫁都是要王若与来想办法。
而刚从妹妹王若弗这听来武科重开的消息,却是让王若与心中一动。
‘若是把家里的庶子们都送去考武科,到时候若是出了什么三长两短……不谈全没了,就算少了几个,对自己也是好的啊!还能让他们走武官的路子,断了他们心里那不切实际的念想,更是一举两得!’
王若与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不由得暗自激动。
正好提前得到了消息,自己这段时间好吃好喝的供应着,让他们提前准备,说不得都能塞到军队里去!
康海丰那也能说得过去。
毕竟这是自己辛苦得来的消息,说起来还是为他们谋个出路,如何使不得?
就是有些可惜了,现在和那杨文远的关系不近。
不过现在也不迟,武科还在明年呢。
到时候让他把考过的人往偏远、危险的地方送,西夏边境不一定,流放岭南也是好的呀。
王若与心里打定主意,转而朝王若弗笑道:
“妹妹,姐姐这有个不情之请,不知当讲不当讲……”
王若弗分外豪爽,回道:
“都是自家姐妹,姐姐但说无妨!”
王若与亲切一笑,装作不好意思的样子,开口道:
“是这样的,妹妹你不是说明年武科重开吗?我那家里的几个庶子你也知道,年纪刚好合适,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既不是读书的料子,家里也没有旁的事给他们做,所以我想着把武科的事告诉他们,提前一两个月知晓,多少也能增些把握。”
王若弗没想到自己姐姐居然这般为庶子考虑,这可是连自己都做不到啊!
王若弗无视长枫就不错,怎么可能还特意为他谋前程。
我看以后谁还敢拿庶出说事。
污蔑我姐姐行事不端!
王若弗当即响应王若与的请求,点头道:
“都是自家人,只要不往外传,不妨事的。”
王若与肯定道:
“家里的那些庶子庶女们平日里都是我养着的,最听我的话,我让他们缄口,他们一定不敢往外说。”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