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 第125章 一道双保险,咱老子儿子一起收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25章 一道双保险,咱老子儿子一起收拾!小霸王都没辙,刘备竟破了?
    刘备微微一怔,品味着萧方这句话中玄机。
    “莫非,军师还留有后手,早有破解这铁锁阵的手段?”
    刘备蓦的会意,眼眸中掠起一道喜色。
    “手段方自然是有的……”
    萧方正要开口时,目光却转向了诸葛亮和徐庶:
    “阿亮,元直,你二人可知当如何破解这铁锁横江之阵?”
    诸葛亮和徐庶眉头深锁,思绪飞转,脑海中霎时间闪过无数种方法,一时却并无必胜之策。
    萧方倒也不以为怪。
    以他二人的智计成长,若再晚个十来年,彼时谋略大成,想出破解这铁锁阵的手段,自然不在话下。
    现下这般初生牛犊状态,对他们却不能太过苛责。
    念及于此,萧方遂一伸手:“仲康,笔墨拿来。”
    许褚便将笔纸拿来。
    老刘知道萧方有心考较二人,便也不催促,亦是满怀好奇的低头看去。
    只见萧方提起笔来,不紧不慢的在纸上写下一字:
    火!
    看着这一字提示,诸葛亮和徐庶彼此对视,眼珠飞转。
    蓦然间,诸葛亮眼中率先闪过一道精光。
    “姐夫,亮明白了,欲破这铁锁阵,只能用火攻!”
    诸葛亮重新伏到地图前,比划着说道:
    “我军可事先准备好百余竹筏,上面可扎满草人堆满火油石蜡等易燃之物。”
    “待竹筏逼近铁锁阵时,便尽皆点燃,令其借着顺流之势,撞向铁锁。”
    “这百余火筏熊熊狂燃,必能将铁锁烧熔,再借着这顺流冲撞之势,足以将铁锁冲断!”
    “如此一来,这一道铁锁阵,岂非轻松破之!”
    诸葛亮眼中带着兴奋,将自己的火攻之策道出。
    萧方微微点头,对小舅子的表现,相当的满意。
    能单凭一个火字,就一点便通,想出整个火攻的全盘计策,果然不愧卧龙的潜质。
    “主公,阿亮所说,正是方的意思,主公以为如何?”
    萧方笑看向了刘备。
    刘备咀嚼片刻后,恍然省悟,拍案大赞道:
    “好一个以火筏顺流直下,烧熔铁锁之计!”
    “此计若成,岂非不费一兵一卒,便轻松破解了这铁锁横江阵?”
    “原来军师想出此计之时,便早已想到了破解之法啊!”
    左右众将,亦是明白过来,顿时一片沸腾。
    “军师这破解之法,确实是对症下药。”
    黄忠点头称赞,却又不解道:
    “只是那孙策,为何没有用此法,来破黄祖的锁锁阵?”
    “忠听闻那孙策麾下,有一智将名为周瑜,智谋极是了得,此人竟想不出此策?”
    萧方正要开口时。
    徐庶眼眸一动,抢先一步说道:
    “这火攻铁锁之计想要成功,还必须要借助顺流之势,火筏才能顺流而下,贴上铁锁将之熔断。”
    “我军身处铁锁上游,孙策和他的江东军,却处于铁锁的下游,这同样的手段,我们使得,他孙策却使不得。”
    黄忠疑云尽解,目光中既有对萧方的叹服,又对诸葛亮和徐庶投以刮目相看的眼神。
    “这萧军师神机妙算,连这么两个不起眼的后生之辈,竟然也有如此智计见识!”
    “主公麾下,当真是奇人异士层出不穷啊…”
    黄忠心中唏嘘感慨,啧啧称奇。
    此刻老刘已是豁然开朗,欣然道:
    “好,咱们就依军师之策,即刻着令徐文向准备火攻用物,三日之内破了黄射的铁锁阵!”
    号令传下,众将精神振奋。
    这时,萧方却又道:
    “除了这火攻之外,主公还当即刻派人往襄樊向甘兴霸示警,令他做好迎战黄祖大举来袭的准备。”
    黄祖大举进攻襄樊?
    此言一出,帐中立时一片议论。
    “景略,你是说,黄祖会趁机北上,袭我襄樊?”
    刘备脸上立时添了几分警觉。
    众人目光,齐聚向了萧方。
    萧方却呷一口酒,不紧不慢道:
    “主公四万大军东进,黄祖纵然有铁锁横江阵可恃,亦当率主力前来赤壁才是,为何却只派了儿子,仅仅率五千兵马前来?”
    “为何?无非是想以少股兵马拖住我们,他才好腾出主力做其他事。”
    “而黄祖现下也很清楚,一旦他与我军死战,则孙策势必会趁虚而入,渔翁得利。”
    “那么对黄祖而言,速退我军,确保他不会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便是唯一的选择!”
    萧方将黄祖处境点破,尔后往地图上襄樊方向一指:
    “以那蒯越的智计,必定会向黄祖献计,趁我襄樊水军半数南调长江之后,以江夏水军主力迅速北上,一举破我襄樊水军,夺取樊城!”
    “樊城一失,则我南北便被隔断,襄阳也将有危,介时后方必乱。”
    “主公闻讯之后,便只能撤兵北归,好收复樊城,重新夺回汉水水权!”
    “如此一来,黄祖江夏之危自解,只需及时撤回主力,便能从容应对孙策的再度入侵!”
    刘备听着萧方所说,恍然省悟过来,不禁打了个寒战。
    先前他先入为主,以为自己眼下势大,黄祖依常理,只会龟缩于江夏据守不战。
    经萧方一提醒,他才意识到,黄祖确实还有这等狗急跳墙,逆风翻盘的一步妙棋。
    “不错,黄祖种种迹象,确实有奔袭襄樊的意图。”
    “幸得军师看破,否则樊城若然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刘备一脸心有余悸,当即便要派信使北上,去向甘宁提前示警。
    这时。
    黄忠也回过神来,却道:
    “军师当真料事如神,如此看来,黄祖确有袭取襄樊之势。”
    “忠先前也听说过,那位甘兴霸在汉水一战,击斩杀蔡瑁,全灭江陵水军,想来必是一位精通水战的猛士。”
    “只是…”
    黄忠话锋一转,却又顾虑道:
    “黄祖毕竟不同于蔡瑁,此人水战号称荆州第一,更号称天下第一。”
    “且其所统江夏水军,数量及战力,似乎都要略胜我襄樊水军一畴。”
    “忠担心,光靠示警给那甘兴霸,是否就能挡住黄祖,守住我樊城?”
    黄忠走到哪里都不改耿直,先前对刘表忠言进谏,现下又直接质疑甘宁未必是黄祖对手。
    刘备却不似刘表,对黄忠的提醒并无半点介怀,反倒重重点头:
    “汉升老将军提醒的是啊,兴霸水战之能确实天下无双,只是黄祖水军远胜于当初蔡瑁也是事实。”
    “军师,光靠兴霸阻挡黄祖,是否有欠稳妥?”
    刘备担忧的眼神,再次看向萧方。
    萧方不答,却提笔又写下了一书,要来一只锦囊装入其中,交给了老刘。
    “黄祖所谓的水战天下第一,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主公要相信兴霸才是。”
    “方这里还有一道锦囊秘计,主公可一并送去樊城给兴霸,算是一道双保险吧。”
    刘备看着那道锦囊,猜测的眼神中,顿时涌起惊喜。
    迄今为止,萧方一共数次用过锦囊授以秘计,每一次皆是出奇制胜,无一例外。
    这一次锦囊一出,定然已是胸有成算无疑!
    “军师既有锦囊妙计,那备更有何忧!”
    “一切依军师便计,我们在此以火攻破黄射铁锁横江,汉水方面,黄祖就交给兴霸收拾便是!”
    刘备再无顾虑,欣然采纳萧方之策。
    于是信使便携萧方的锦囊秘计,及刘备的提醒,星夜北上直奔樊城。
    徐盛则奉命往上游,秘密准备火攻之计。
    …
    三天之后,黄昏时分。
    西风正急。
    黄射扶剑傲立于江边,欣赏着长江之上,他的那一道杰作。
    “少将军这铁横江之计,先于下游阻挡了孙策,如今又在上游挡住了刘备,当真是一条旷古绝今的神计!”
    “末将此生还从未听说过,古往今来竟有以铁锁截断长江之计!”
    “少将军这等智计,当真有韩信再生之风啊。”
    一旁的副将张硕,口中是啧啧赞叹,各种高帽子哐哐的往黄射头上扣。
    什么天马行空,旷古绝今,韩信再生…
    这些个字眼,听得黄射心中受用,强行压制着那份得意没有表露出来。
    “那刘备于上游安营扎寨,已过了三天,却并无任何动作。”
    “想来少将军这铁锁横江之计,是将刘备给难住了。”
    “如此神计,就算是萧方那乡野村夫,料他也束手无策。”
    “这对主臣横行荆州,现下终于尝到踢到铁板的滋味了!”
    张硕指向上游方向,又是一通冷嘲热讽。
    黄射目光射向上游,脑海中仿佛已浮出现,萧方冥思苦想,却束手无策的那副抓狂表情。
    “萧方,你作梦也不会料到,我会反过来用伱的计策,来对付刘备吧?”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滋味,一定很不好受吧…”
    黄射心中思绪飞转,越想越是得意,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笑声之中,极尽的得意讽刺。
    “少将军,上游有船顺流逼近!”
    “不是船,是竹筏!”
    哨卒的尖叫声,将黄射的大笑打断。
    他收起笑声,凝目向上游张望,果然看到数以百计的竹筏,正顺流向铁锁阵飘来。
    “刘备终于沉不住气了,他这是想用几艘破竹筏运兵接近铁锁,砍断我们的铁锁吗?”
    “少将军,速速水军出动,射杀敌军才是!”
    身旁张硕以为看穿了刘备军意图,当即进言。
    黄射自然是早有预案,当即令张硕率四千兵马守旱营,自己率一千水军,十余艘楼船驶入长江。
    楼船于铁锁阵后下锚,弓弩手弯弓搭箭,对准了正面接近的竹筏,准备居高临下以箭雨,射杀试图砍断铁锁的刘军水卒。
    “刘备,你这手段孙策不是没试过。”
    “他没成功,你以为你就能得逞吗。”
    黄射嘴角扬起一抹冷笑,拔剑在手,便准备下令放箭。
    竹筏渐近,相隔不足百步之时。
    突然,一艘艘竹筏,尽皆火起,眨眼间便成了熊熊燃烧的火筏。
    火筏呼啸,借着顺流之势,向着铁锁阵疾驰而来。
    黄射脸上的冷笑凝固,嘴巴缓缓张大,眼珠渐渐爆睁。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