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 第1158章 后记十四环球航行归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58章 后记十四·环球航行归来
    开封,太学。
    朱世镕结束授课,在校园里溜达着返回办公室。
    他是太祖皇帝的六世孙,出自辋川谷一脉,爷爷那辈儿就没有爵位了。他的祖父是庶出,他的父亲还是庶出,就连曾祖父也只是底层爵位。
    说得好听点,他有一个宗室疏属的身份。
    说得难听点,他的血脉已经疏远到做首相都没人说闲话。
    这样也好,没有任何危险。
    太祖传下来的嫡系宗室,在鼎泰朝就被干掉了两个,全是因为勾结官员搞商业垄断,欺行霸市的同时连税都不想交。
    当然,他们真正被处罚的原因,是想染指通往西域铁路的陕西段,为达目的竟暗中阻挠官方铁路施工。
    鼎泰皇帝对他们已经够容忍了,最终的处置结果,也不过是把两人削爵,其后代也不准再继承爵位。
    如今辋川谷还在,那里面住着许多无爵宗室。
    但辋川谷的学术中心地位,早就已经荡然无存。
    谷内的全部土地,谷外的数万亩地,陆陆续续被宗室兼并。谷内、谷外的那些农民,全都成了诸多无爵宗室的佃户。
    也不用再强行拆分,因为那些宗室,早就已经分家了。
    随着子孙数量增多,今后还会继续分家,那些田产也会被分得更细碎。
    一个个连爵位都没有,无非变成大大小小的地主,朝廷也不必拨款养着他们。
    亦有少数励志者,做了进士官、伎术官早早搬走,又或者带着钱财去外地经商,反正不愿留在老家蹉跎岁月。
    “先生,洛阳来信。”助手捧着一个大信封。
    朱世镕随手接过来拆开,刚开始并没有太在意,看着看着突然坐直身体,放下信件拿起附寄的论文。
    这份论文,是誊抄的副本。
    氢气和氧气,早在太祖时代就定名了,而且是太祖亲自给定的名。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这在化学界早已成为共识。只不过氢氧符号,是大明化学家们自创的,没有采用h和o而已。
    化学教科书的内容早已过时,如今两大主流学派,早就各自更新了学说。
    且拿水来举例:
    一派认为存在水元素、水原子,而水原子是一种复合原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复合原子并不是太祖所言的分子,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基础原子。
    真正的分子,是有倍比关系的更复杂物质。比如氧化铜是一种基础原子,而跟它有倍比关系的氧化亚铜则是分子。
    另一派则认为,不存在什么水元素、水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组成水分子。由单一原子组成的才是元素,有两种以上原子组成的全是分子复合物质。
    但是,这两派有一个共同的误区,即同一种原子都是直接组成物质。
    如果用氧气来举例,就是氧原子直接形成氧气,不可能形成什么氧分子。
    用另一个时空的化学符号来表达,就是只有o,不可能有o、o。而o和o这种组合,只能在复杂原子或分子复合物中出现。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共识?
    因为探索、测量原子的实验,大部分是通过电解来得到气体。
    化学家们受到电解的启发,认为每一种原子都带电,原子想要组合就必须异性相吸。两个或多个同类原子,必然是同性相斥,所以不能单独出现o和o。
    因此,承认有水分子的那一派,却又不承认有氧分子,认为氧原子直接组成氧气。
    朱世镕跟洛阳那个老头子不同,他属于水分子派,而老头属于水原子派。
    他看到谢衍的论文里提到水分子,下意识的认为谢衍是自己人,从而抵消了对后续内容的抗拒。
    自己这一派的年轻人嘛,出错很正常,以后再纠正就行了。
    直至看见氧分子,朱世镕也皱起眉头。
    胡说八道!
    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氧分子?
    这个叫谢衍的论文作者,到底是谁教出来的蠢货?
    现在的化学家们,连分子和原子都没弄清楚,谢衍自然不可能把电子和共价键拿出来解释。
    谢衍只是在论文里,承认原子结合跟电有关(当下的基础共识),但不一定要遵循什么同性相斥。同一种原子,也可以组合成分子。
    他还提出单质、混合物、化合物概念,重新定义元素、分子和原子。
    朱世镕读到这里,感觉似乎又有些道理,至少提供了一个假想体系和研究方向。
    但接下来,朱世镕又眉头紧皱了。因为谢衍还提出一个猜想,在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可以是单质气体,也可以是化合物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这个猜想是反直觉的,所有的化学家们,一直认为不同的分子(分子往往被误认为原子)体积有差异。
    某方程和某常数,谢衍并未提及,因为过于超前了。
    朱世镕放下论文,拿出自己的烟斗,抖进去南洋产的烟丝,点燃之后开始吞云吐雾。
    朱世镕没有洛阳那个老头子的沉重学术包袱。
    因为那个老头子,学术成果太多了,而且已经六十多岁。
    让这种老人接受新的理论,并且还要推翻前半生的大部分成果,跟直接杀了他又有什么区别?
    半锅烟丝抽完,朱世镕开始给朋友写信。
    给朋友写完,又给谢衍写信,邀请谢衍到开封来做客。
    他不知道谢衍的年龄,刚开始以为是个年轻人,看完论文又觉得是个中年学者。而且地址留的是黄州府通判厅后宅,他猜测谢衍应该是黄州通判或其家人、西席。
    如果朱世镕知道谢衍还是个学生,必然想尽办法特招进开封太学收为徒弟。就算谢衍那套理论错误,这种年轻人也值得培养。
    信件全部书写完毕,朱世镕溜达去隔壁的办公室,他想跟研究物理的同事讨论如何增加天平的精度。
    这一百多年来,实验室的天平精度一直在增加。
    即不断增加天平的臂长。
    这种提高精度的方法,已经达到了极限,必须换一种全新思维才能取得突破。
    “难啊,”田守一叹息道,“你们搞化学的想改进天平,我们搞物理的就不想吗?全国那么多物理学者,这二十年来始终难有寸进。”
    朱世镕说:“增加天平臂长,已经走到头了,你有没有其他想法?”
    田守一摇头。
    两人沉默,各自拿出烟丝吞云吐雾,办公室里很快就宛如仙境。
    “砰砰砰砰……”
    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同时还大声喊道:“两位先生,环球航海家回来了,路过开封即将进京,刚在开封城外驿站下榻!”
    朱世镕蹭的站起,带着疑惑的表情说:“谁在搞环球航海?”
    “不知道啊。”田守一也迷糊。
    这个时空的大明,没有环球海航的需求。
    一来国内市场就很大,二来靠着南洋和印度就能吃撑,三来还有广大的中亚、西亚、东北非市场。
    别说环球航行了,就连美洲都没人想去。
    即便是三十年前,在美洲陆续发现金银矿,跑去淘金的同样很少,因为美洲实在太远了,而且航行的风险性也极高。
    同样的,大明的火器发展也极为缓慢。
    因为没有需求!
    武器、铠甲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必然伴随着常年战乱,大明哪有恁多仗来打?就算打仗,现有武器也足够了。
    几十年前,火器技术就已经扩散到西亚、东欧。
    但即便是拥有了火器,西亚、东欧的军队,也照样打不过大明边军。
    大明的问题,始终在内部。
    众多太学师生,纷纷出城前往驿站,想跟环球航海者打听一下见闻。
    却见驿站之外,环球航海团队的首领,朝着众人拱手道:“诸位请体谅一下,鄙人是在四年前,奉先帝之命出海的。没想到回来的时候,在印度就听闻先皇驾崩的消息。许多见闻,暂时还不能外传,现下需要先去洛阳向新君复命!”
    有人叫喊道:“那就捡能说的讲呗。”
    航海首领说:“美州很大很大,比我们想象中还大。它应该是狭长的,要从南边绕很远才能过去。正常航行的话,环球一圈估计要两三年,我们在半路耽搁才用了四年。”
    “美州往南走可有邦国?”又有人问。
    航海首领说:“我们跟土著接触不深,而且言语也不通,不知道是否有邦国。但部落肯定是有的,而且懂得纺织、制陶和耕种,但他们似乎不懂得冶铁。”
    美洲文明发展到最后,其实是懂冶铁的,只不过还没普及而已。
    又有人问:“过了美州,大洋之中是否还有陆地?”
    航海首领说:“美州之东又是大洋,横渡大洋便到了泰西诸国的南边(西非黄金海岸)。我们抵达那里的时候,船只受损严重,只能先去泰西诸国补船。”
    “我读过《泰西诸国志略》,他们那边是否还有皇帝?”人们继续打听。
    航海首领说:“有僭越称帝者,但皆不能服众,宛如先秦时候的周天子。好了,能说的只有这些,各位还是不要聚在这里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