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开封伎术学院
哔哩吧啦!哔哩吧啦!
爆竹声响,热闹非凡。
虽然不是过年,但开封县城郊外某处,远离运河的僻静之所,却如同过年一般,一群官员在放鞭炮。还有很多好事百姓在围观。
这是由青砖红瓦的院墙,围起来的一座书院,占地约有数顷之地。门楣牌匾上写着“开封伎术学院”六个鎏金大字。
据说,是右相方清亲自题字。
大门上挂着一条红色的丝绸,如同封条一般,将门“锁住”了。
“右相,今日是伎术学院开院之日,由您来剪彩了。”
刘晏对一旁笑眯眯站着的方重勇说道。
反正“剪彩”这个仪式也是方重勇提出来的,由他来执行最好不过了。
“那方某就不客气啦。”
说完方重勇走上前去,拿着亲兵递过来的剪刀,将门锁位置的红色布条剪断,算是完成了剪彩仪式。
就是这么的简单而干脆!
“以后,你就是伎术学院的院长。
当为伎术官之表率啊!”
方重勇走上前去,对一个身材中等,穿着绯色官袍的中年人说道。此人是从长安逃难而来的,名叫马待封。
他曾经在基哥身边当过技术官僚,被人称为“长安第一天才发明家”。
他发明过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木头机器人梳妆台、酒山、欹器、指南车、纸钞印刷机等。
基哥给了他丰厚的赏赐,但一直不肯给他正式的官员职务,只是让他在工部听用。
如今关中那情况也是明摆着的,马待封一身本事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只好离开关中去别处讨生活。
他偶然路过汴州(这里几乎是离开关中,前往关东的必经之路)听闻跟自己有旧的方重勇,在这里已经混到了“一人之下”,便前来府衙投奔。
方重勇啥也不说,直接给了马待封一个五品官,并在三省六部里面,又新添加了一个“伎部”。
当然了,马待封这个五品官,是伎部郎中,兼任开封伎术学院院长。说白了,专管技术的。
“请右相放心,马某一定把这个学院管好。”
马待封感激涕零,他也没想到方重勇这么念旧,出手这么大方。
“马郎中啊,伎术学院招生的事情,从明日起便开始了。其中教习一百人。陆续都会给你配齐的。
至于学院的制度,后面一步步细化,先把框架搭建起来。至于生源,朝廷会开专门的考核,择优录取。
此外将来朝廷的科举,会增加一门伎术科。伎术学院的毕业生,无须初试,便能直接参加。
这个在招生的时候,一定会贴出来的。”
刘晏对马待封解释道。
伎术是什么意思呢?
伎通技,伎术就是技术,但又不仅限于技术,可以说是一种除了文学政治等学问以外,所有学问的统称。
比如说在唐代,医术属于伎术,木工属于伎术,天文历法也属于伎术,养殖牲畜属于伎术,甚至连下围棋的方法,也属于伎术。
方重勇提出的这个“伎术学院”,并不是发明创造,而是将以前不正的风气扭转过来了而已。
比如说伎术官这一系列官职,就不是他创造出来的,而是大唐本来就有,却不被记载于官府账册的。
伎术官不是正式官员,不是吏员,但也不是平民百姓。
因为正式的官员,无论是不是科举出身的,他们一般都是擅长文学,但不擅长治理地方。就算是有治理地方的心思,也缺乏这方面的技术手段。
各类政务,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那不是说略懂略懂就能搞定的。
比如治河、比如耕作、比如牲口育种,大唐的正式官员,在知识体系方面就有所欠缺。而他们也不可能大力气去学习这些专业知识。
真要是让他们亲力亲为,哪怕累死也不可能出什么大成果。
所以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正式官员所属,便有所谓的“伎术官”。他们不是流官,没有正式职务,没有品级,甚至本身还有其他的主业。
但他们在某个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这些人可以为不懂具体政务,又想做一番事业的官员,提供具体的实施办法。甚至是拿官府的俸禄具体办差,参与其中。
当然了,这也包括给中枢官员制作样品,甚至是刊印书籍等等。
伎术官一直都有,只不过从前不被朝廷重视,更没有系统性的培养发掘罢了。
至于政治上的发言权,那是不可能有的。过去无论是以张九龄为代表的“士大夫”,还是以李林甫为首的权贵宗室,都不可能看得起他们。
方重勇提出在“六部”中增加一个伎部,就是想把科学技术研发、理科医科教学、技术人才选拔等方面的管理,具体化落实下去。
顺便,分掉一部分工部和礼部的权。
增加一个部,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把蛋糕做大了,为一部分出头无门的人,提供了一条新的上升之路。
同时因为不会把原有的官员撸下去,所以这项改革遭遇的阻力,会比较小。
果然,马待封对方重勇也是感激涕零,当着一大群官员的面,直接跪下,给方重勇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不必如此,不必如此。”
方重勇连忙将马待封扶了起来。
他拍了拍对方身上的尘土说道:“这里看似僻静,实则是在还处于建设之中的汴梁城范围内,并不是什么穷乡僻壤。国家以后会更加重视伎术,你安心当这个院长便是。”
“右相知遇之恩,马某誓不敢忘啊。”
马待封又是一番感激,随后他便领着十几个学院的“博士”“教习”走进了开封伎术学院的大门。里面有教工宿舍,他们以后都会住在这里,除非是回家探亲,否则不会离开这里。
换言之,国家的特殊人才,会采取特殊管理的办法,以防技术外泄。
这些人都是以前跟马待封一起共事的伎术官。
除了没有懂医术的以外,其他的技术,这些人当中都有知道一些的,甚至包括勘探矿藏与培育牲口的人才。
他们将来会在这里教书育人,同时进行各种伎术研究和试验。当然了,试验会在另外的场地进行,这里主要还是以教授学生为主。
忍不住回头看了“开封伎术学院”的牌匾一眼,方重勇脸上露出莫名其妙的怪笑,随即招呼着刘晏和护卫自己的亲兵们去通济渠边散步。
方重勇和刘晏走在前面,张光晟带着亲兵跟在后面,众人都被运河的繁忙给吓坏了。
这几年北方又是战乱,又是天灾的,民生凋敝了许多。可是南方却并未受到影响。
甚至可以说,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南的经济还有所发展,特别是从关中流出了不少人口。这些人拖家带口的或走陆路到荥阳,或走水路到汴口。
这些人的涌入,激活了汴州的经济,使得汴州成为了运河的一个终点。很多从江南和两淮运来的货物,特别是粮食,直接就不运到长安了。因为关中那边政局的动荡,商贾去了以后都不能确保自己还有小命能活着回来。所以直接在汴州卸船,然后采买新货物,再转运回去。这样沿途路费最省,风险也最小。
“士安(刘晏表字)啊,你说今年秋天开一次科举如何?”
本来是在闲聊,方重勇却突然提出科举的事情来了。
开科举?
刘晏一愣,他是有多久没听到这个词了啊!
自从皇甫惟明在幽州举起反旗之后,朝廷就没有再举行过一次科举。或者这么说吧,天下人现在连谁真正代表朝廷正统都没搞明白。
这个时候搞科举,不得不说,方重勇想得有点多。
“现在我们虽然是辅佐永王登基,以李唐为正统。但朝廷草创,实在是要什么缺什么。
除了不缺粮秣与财帛外,其他的东西,都是因陋就简。
短期这么处理没问题,时间长了,必然会出事的。特别是朝廷运转缺乏人才,已经是火烧眉毛了。
唯有先开一次科举,选拔国家栋梁,才能填补空缺。”
方重勇说得一板一眼的,刘晏听得一愣一愣的,半天都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
不能说对方的话没道理,但刘晏总不能说:现在我们就是搭个草台班子办事啊。这个政权还能存在几年都难说,又何必想那么远的事情呢?
只不过这么说太没礼貌了。
想了很久,刘晏这才憋出来一句:“右相真是深谋远虑,下官所不及也。”
他那副纠结的样子,方重勇一看就知道是在想什么了。
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
比如说一个人现在都饿得要饭了,又怎么会想将来如果他得到天下,该如何规范国家制度的事情呢?
实属想太多了。
“一个人如果家财万贯,但他整日却穿着破烂衣衫走在街上,会不会有不知道他底细的人,以为他就是个乞儿,或者落魄到快要饿死呢?”
方重勇停下脚步,眺望远处运河上来往如梭的漕船问道。
“那是自然,说不定还会有嫌贫爱富之人折辱他。”
刘晏点点头,显然是很赞同方重勇的看法。
“同样的,一个家徒四壁之人,若是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穿着精美的绫罗绸缎,大摇大摆的走在街上。
那么会不会有人以为他家财万贯,吃穿不愁。甚至会有人主动凑过来,邀约他合伙做生意呢?”
方重勇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刘晏再次点头说道:“人之常情而已。”
“你看,我们开科举,说明我们认为自己是正统,我们有一统天下之心,我们愿意接纳各方人才。
外人看到这些,就知道我们一定会是笑到最后的人。
因为只有那些认为自己可以活到最后的人,才会去做这些短期内没有什么收益的事情。
看到这些以后,那些外人便愿意相信我们,投靠我们。
李宝臣不开科举,我们开。外人看到这个,就会认为我们是正统,而他不过是个篡位的丘八。
包括开常平仓,建伎术学院,开科举,甚至是武举。这都是正儿八经的国家才会办的事情。
在外人眼里,我们便是立志扫平天下之人。
这些事情我们办了,汴州这边就是都城,我们统辖的地方就是国家的边界。
长安虽是旧都,现在却啥事也办不了,那么它也就不再是都城。
道理就这么简单。”
方重勇一脸淡然的说道,似乎觉得这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有些道理,只是隔着一层纸,让人觉得好像有又似乎没有,以至于拿不定主意。
谁都不去没点破的时候,好像就是那么回事。
然而一旦有人点破了,那么残酷的真相,就会赤裸裸的摆在人们面前。
国家构建中最重要的部分,永远都不是国土,不是山川河流,更不是国都,边境什么的。
而是人。
只有人才是最重要的,排在首位的,什么事情也没有人重要。
没有人的土地,就不存在什么国家。是人构成了家国天下,而不是国家在制造人。
聚集最多人的地方,就是都城,否则,就只能叫“遗迹”。
而所谓的“正统性”,来自于国家机器的完善,来自于对治下百姓的掌控与服务。
军队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却不是全部。
方重勇不想跟颜真卿这样的大儒辩经,争论什么才是国家正统,去争论基哥的哪个皇子才是称职的。
他只知道,我把一个正常国家该有的东西给配齐了,让它运转得更好。那么,即便是“假的”,最后也变成“真的”了。
换言之,如果一个政权,不能把正常国家该有的东西配齐,那么“真的”也会逐步沦落成“假的”。
就好像宝臣大帅,因为支撑不起长安城内那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所以让李史鱼进行“减肥运动”,砍掉大量已经没有政务要运作,人浮于事的衙门。
然后重新根据需要,打造必须的衙门,重新运转改造后的中枢朝廷。
这便是从一个正儿八经的国家机器,慢慢跌落成草台班子的过程。
刘晏猛然醒悟,他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心中那个大唐,已经……实质性的灭亡了。
或许他从前就已经明白,只是刻意不去想罢了。
“科举的事情,明日便可以对外公布了,留几个月时间酝酿一下。”
方重勇转过身对刘晏说道。
“请右相放心,这件事一定办好。”
刘晏叉手行礼说道。
他原本以为方重勇会对科举选材比较抵制的,因为对方不止一次在私下场合说科举制度很辣鸡什么的,摆明了一副不愿意开科举的姿态。
没想到现在不仅要开,而且还要加入“伎术科”,这摆明了是要将科举制发扬光大啊。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