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 第498章 运去英雄不自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98章 运去英雄不自由
    太原到关中之间的主干道,在唐代被称为“河东道”。它西起黄河要冲蒲州(蒲坂),东到太原为止。
    大唐官府记载,这条路约一千里长。
    看起来虽然只需要经过太原府、汾州、晋州、绛州、蒲州五地,但道路崎岖,还要经过雀鼠谷这种绝地,行军速度完全拉不起来。
    在李隆基这个天子的强硬要求下,五万边军精锐跟随他一同南下前往关中。远远看去,犹如黑云压城,颇为壮观。但实际上,却仅有精锐边军的一半都不到。
    倒不是基哥不想多带点人马行军,而是目前出现了一个始料未及,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大麻烦。
    太原那边没粮草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荒谬的事情呢?
    因为河东道本来就没多少粮草啊!
    哪怕方重勇还在,西北边军还没到河东的时候,太原城就没有多少粮草。
    至于太原以北的诸多州县,很多都沦陷河北叛军之手,哪里去变粮秣出来?
    后来基哥派西北边军前往河东,也是通过关中不断往河东输送粮秣。
    河东道的路况也就那样,大半路程不能走黄河漕运。故而供给十多万边军的军需一直都很勉强,河东各州府库内也没有多少存粮。
    现在长安有人要扶持李琩上位,那他们自然会断掉河东那边军队的供给!总不可能说故意给基哥粮草,让基哥带兵回长安来清算他们吧?
    这是个用屁股想都能想到的歪招。
    然而饶是没有“全军出击”,基哥带着五万人勉强走到晋州州治临汾的时候,队伍里也彻底断粮了!
    于是大军只好停在临汾不走,然后派人到州治临汾县城府库内搜刮。
    出乎意料的是,前去搜刮的丘八们,居然没捞到多少,只够大军两三天的用度!
    晋州刺史李良臣早就跑路了,一直都是晋州司马在代理晋州政务
    基哥急得冒火,下令大军下乡,挨家挨户的搜刮,有多少粮秣就搜刮多少。无论是本地大户,还是升斗小民,一律抢抢抢!
    但基哥没料到的是,此举对军心士气造成了极大打击!而且彻底让“王师”变成了臭不可闻的过街老鼠。
    这些边军精锐原以为进关中以后是为国出力,平叛后要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结果贼寇的毛没摸到一根,反而自己这边成了打家劫舍的盗匪!
    很多人都怀疑,是不是他们这些千里而来的家伙才是贼寇,而河北叛军反而是仁义之师。
    不止如此,补给断绝的困局,靠劫掠为谋生手段的军令,也让很多军中高级将领们怀疑人生。
    这粮草要靠他们在本地竭泽而渔一般的抢劫,而且还跟本地百姓硬刚,为抢粮杀了不少无辜之人。
    吃相已经很难看了。
    这不进军还好,真要继续前往关中,那岂不是要走一路抢一路?
    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么?
    这些将领们也不想继续进军关中了,他们害怕自己遗臭万年!
    于是在河东大军抵达晋州的三天之后,李光弼找到基哥,询问对策。
    而当李光弼找到基哥的时候,这位苍老的帝王,正在将一只又一只的蚂蟥,从身上扯下来,气急败坏的丢到地上,脸上写满了狰狞与不甘。
    “圣人正在气头上,李将军莫要多言,有话好好说。”
    想起进屋前高力士的叮嘱,李光弼深吸一口气,对基哥抱拳行礼禀告道:“圣人,有斥候来报,绛州刺史已经逃亡,不见踪影,府库也被人搬空。当地百姓……多半都逃入山林,不好找寻。末将以为,在绛州大概很难筹集到大军所需的粮秣。”
    “之前方重勇在太原时,为什么不曾听闻缺粮之事?”
    基哥想都没想,直接反问道,语气很是平静。
    或者也可以说是平静中暗藏着愤怒。
    李光弼张了张嘴,有话卡喉咙里,不知道要怎么说。
    他其实也不太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但多少还是知道一点的,起码比基哥知道得更多。
    二人沉默了很久,基哥似乎很有耐心,就是等着李光弼回答。后者看到实在是敷衍不过去,于是如实禀告道:
    “圣人,之前是颜真卿负责军需,而今颜真卿已经被圣人罢官,所以大军后勤有些混乱。”
    李光弼小心翼翼的说道。
    其实他不敢把所有的真话都说出来。
    大军为什么会缺粮,还不都是眼前这位天子策划不够周全么?那还能怪谁?
    这么多边军本身都有各自屯扎的地方,也有各自的屯田以供给粮秣,后勤压力其实没有想象那么大。最多是缺绢帛,粮秣多半是不缺的。
    而且当初西北边军精锐没有来河东的时候,河东道官军数量其实并不多,而且有专人负责后勤,粮秣补给的问题并不严重,甚至府库里面还有剩余。
    可是现在,一方面河东道的军队走的走散的散,原本后勤体系早就因为人员流失而解体。新来的客军,虽然很能打,但都是张开嘴吃饭的人!
    鬼才知道哪里去弄粮食啊!
    他们这些“客军”一直都是依赖长安这边供给粮秣,而且粮道也很脆弱,供需勉强平衡,也没有多少富裕。
    现在长安有意识的“断供”,李光弼这些人就彻底麻爪子了。
    有点类似于那些认为商品货架上会自动长出货物的人,发现有某天货架空了以后的一脸懵逼。
    “方国忠原来这么能干么?”
    基哥又问了一个让李光弼无法回答的问题。
    他干脆用沉默表达自己的意见。
    此时此刻,基哥终于发现,国家也好,州县也罢,甚至只是一支军队。如果没有得力的人,是做不好管理的。
    无论是多小多普通的事情,也需要具体的人,一件一件的去完成。这些不起眼的事情,一件一件累积,成为奏折里面一句普普通通的话。
    比如“粮道通畅,军需不缺”八個字的背后,就有无数人的辛勤与汗水,不亚于战阵厮杀。
    一旦缺了某一个环节,庞大的战争机器就会卡顿乃至停摆。
    而从前善于发号施令的基哥,对此一无所知。他一直都以为,只要是圣旨所到,便是所向披靡。
    “圣人,方国忠虽年轻,但主政一方多年,军政事务都很娴熟,经验老到。
    微臣以为,圣人此前对他或许有所误解。”
    李光弼小心翼翼的说道。
    “是啊,朕当初听信小人之言,将方国忠当成叛逆,如今悔之晚矣,该如何是好?”
    基哥仰天长叹,有些悔不当初的模样。
    李光弼心中恶心得不行,却不得不捏着鼻子,抱拳行礼道:
    “事已至此,圣人再想也是徒耗精神。如今大军粮草不足,继续行军,恐有士卒心怀不满,变生肘腋。
    末将请圣人速速定夺,迟了,军中恐怕会发生不测之事。一旦哗变啸营,便如同山崩地裂,到时候末将纵使有千般本事,也难以制止了。”
    李光弼一脸肃然说道,他那直脾气,把话说得很重。事实上边军精锐向来吃苦耐劳,倒也不至于动不动就哗变。
    见他说得如此严重,基哥也收起脸上的“痛惜悔恨”,看向李光弼询问道:“那李将军以为如何为好?”“圣人,夏麦距离收割已然不远,不若暂时在晋州整军。待河东诸州的夏麦收割后,再制作干粮,送往军中。
    粮秣充足,自然心中不慌,可以从容应对,此为釜底抽薪,一劳永逸之计。
    倘若不管不顾的强行进军关中,走一路抢一路,则我军迟早臭名昭著,被百姓抵制,被本地府衙坚壁清野。
    如今长安那边已然倒反天罡,圣人若是太着急,恐怕正中某些坏人的下怀啊。”
    李光弼苦劝道。
    听到这话,基哥面色阴沉的点点头,长叹一声道:“李将军所言极是。”
    长安那些狗x的官僚,断粮是在瞎胡闹么?
    不不不,这些人不但不是瞎胡闹,反而可以说是机关算尽,早就想到了基哥要调用河东兵马入关中“平叛”。
    断粮并不需要多大勇气和技术含量,可是光后勤这一条,便将河东的兵马卡得死死的。
    没有粮秣,基哥手下众多能征善战的将领们,就算天大的本事,也没法从河东突突到关中来啊!
    等时间一长,基哥这个皇帝,还会不会被各州县承认,那可就难说了啊!
    到时候有些不想站队的刺史,看到基哥带着人马过来,直接跑路就好了。
    将来基哥输了,他们照样当刺史,官复原职不说,还顺便站了队。如果基哥侥幸赢了……这个老皇帝又能再活多少年呢?
    他们这些人躲到山里去“耕读”几年,等基哥一死,马上向新君表忠心!立马满血复活!因为新君也需要稳定人心啊!
    这个时候,基哥唯有暂时不行动,然后默默地组织那些丘八们收割夏麦,收集河东本地的粮秣,制作干粮,这才有继续进军关中的资本!
    李光弼的建议很稳,而且很有效,虽然看上去没有那么气吞山河,荡气回肠就是了。
    “爱卿退下吧,朕需要好好考虑一番。”
    基哥微微点头道。
    李光弼抱拳行礼告退后,基哥向高力士询问道:“力士以为如何?”
    “李将军老成持重之言,奴无话可说。”
    高力士有些无奈的说道。
    他知道李光弼的话确实是金玉良言,但基哥不喜欢这个主意。
    基哥很急,甚至一天都忍不下去。基哥恨不得现在就带兵冲入长安城,将那些背叛自己的乱臣贼子们都杀死。
    砍砍砍!有多少砍多少,宁可杀错不可放过!
    基哥着急的时候,就全身瘙痒,恨不得抓破自己大腿上的血肉!
    “去吧高仙芝叫来吧。”
    基哥对高力士吩咐了一句。
    等高力士走后,基哥这才无力瘫坐在软榻上,看着晋州州府府衙书房的简陋房梁,一阵阵的长吁短叹。
    ……
    一连多日,方有德领着数千兵马屯扎黄巷坂的入口不动。既不派兵前来潼关的城关前挑衅,也不试探性的夜袭。
    似乎一点都不着急破城。
    他就是把营盘布置得稳稳当当,每日按时轮换,好像就等着崔乾佑犯错一样。
    在吃了几次小亏后,崔乾佑也学乖了,一样的“敌不动我不动”。
    他相信,方有德就算再会用兵,也没法在潼关这里讨到便宜。
    然而从昨日开始,崔乾佑发现事情渐渐有些不对劲了。
    潼关的粮秣,全部来自关中,每十日送一次。
    前天,便是本次交接粮秣的时候。
    但是本该送来的粮草,却不见踪影,一粒米都没有。
    崔乾佑甚至派出斥候,一路向西寻找送粮的车队,也是连根毛都没发现。
    所以破案了,长安压根就没有派遣车队送粮!
    一个人都没有!一辆车都没有!就是根本没送!
    “出事了啊!”
    崔乾佑长叹一声,心沉到了谷底。
    虽然潼关库房内的存粮还可以拖延几天,不至于说马上就饿死,但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啊!
    长安定期向潼关送粮,不在潼关设置超大粮仓,本就是为了控制潼关守军而设的!因为潼关太重要了,所以必须要有所钳制!
    这其实是很正常,也是非常合理的举措。然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套路,此刻却是害苦了崔乾佑。
    这天深夜,崔乾佑召集军中诸将商议大事,寻求对策。
    “诸位,长安出事了。该送往潼关的粮秣,没有按时送来。
    本将军以为,现在事不宜迟,全军即刻返回长安,是为上策。
    你们以为如何?”
    崔乾佑环顾众人,沉声问道。
    无人说话,因为他们知道无军令返回长安,是严重违反军令的,形同造反。
    “崔将军,你手中可有朝廷调令?”
    问话的这位十将叫马璘,岐州扶风人,关中将门世家出身,右司御率府兵曹参军马晟之子。
    “并无军令。”
    崔乾佑无奈答道。
    “未有军令,擅自行动,是为谋反!
    崔乾佑,某看你就是要谋反!
    诸位,我等将其拿下,押送回长安审问!”
    马璘大吼一声,扑向崔乾佑。城楼签押房内好几个人似乎是跟他约好了一样,同时扑了过来,将崔乾佑扑倒在地,很快将其五大绑!
    “你们这是?”
    崔乾佑惊怒交加,好像完全不认识自己手下的那些将领一般。
    马璘懒得跟他聒噪,直接拿块破布将崔乾佑嘴巴堵住,然后叫来几个亲信,在城楼两旁挂起了红色的灯笼。
    一边挂了五盏,一边挂了九盏。
    很快,黄巷坂中有烟升起,在夜空中绽放开来。
    马璘那张国字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下令手下大开潼关城楼大门。
    坐在墙角里,嘴巴都被堵住的崔乾佑,觉得自己身上的气力已经被抽干,完全没了挣扎的欲望。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