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军阀 - 明末大军阀 第603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以,不管诸位是不是还在朝中、军中,又或是已经回到民间,都要继续出一份力,为大明、为华夏,也为我们的后世子孙,守住这份盛世!”
    “遵命!”
    此时来东、滕江河、于迁以及所有宾客全都起身行礼,大声领命。
    说完之后,沈拓笑着端起酒杯,大声说道:“来!咱们一起敬老寿星一杯,为来老将军贺!”
    “为来老将军贺!”
    来东则激动的大声说道:“为大明贺!”
    一年之后,当又到了来东生日的时候,伯爵府却没有像之前那样大操大办。
    来东只是与三个儿子招呼了一声,便与老友滕江河、于迁等几人一起,从灵藏城出发,朝着山东方向赶去。
    “哈哈,今年趁着咱们几个老东西还能动弹,回灵山卫去看一看,听说现在大盘堡还是老样子,当地府衙并没有扩建,也许咱们还能找到当年的样子。”
    这是于迁在欢喜的大声说着。
    滕江河则笑着说道:“是啊,真是想念当年大盘堡外的大水车,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了。”
    来东说道:“在!一定在的。咱们回去看看,说不定还能碰到其他老熟人,想想,真是有些迫不及待了。”
    其余几人也是大笑着,而此时在灵藏城的城墙上,沈拓和郭荣看着来东等人策马远去,耳边随风传来众人谈笑的声音,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真是羡慕他们啊!”
    沈拓双眼微红,自己身为西海都护府的都护,按照大明军律的规定,还要再驻守多年,是没有来东等人那么自由的。
    “我也想回大盘堡看看,真想跟来东他们一起去。”
    郭荣的脸上也挂着憧憬和笑容,说道:“那就说好了,等咱们退役了,我陪都护回去。”
    “那还要好久呢,也不知道到了那个时候,这些老朋友还能剩下几个?”
    “别那么悲观。”
    郭荣安慰道:“咱们都是中兴大明、护卫华夏的功臣,上天会给咱们福报的,到时候你我回去,一定可以见到许多老朋友。”
    沈拓重重的点了点头,然后说道:“等到了那时,我就在大盘堡那里安家了,反正几个儿子也都有了自己的事业,不需要我再去操心了。”
    “有时间我就在大盘堡内闲逛,回忆当年跟着阁老的时光,看一看大水车,去海边盐场看看,或者是去王家庄的万福油坊看一看,想想就很不错。”
    此时沈拓和郭荣站在城墙上,远处的来东等人已经走远,而二人的心思也随着众人一同远去。
    第八百七十四章 番外篇:落叶归根(一)
    净州城外,十里亭。
    话说高岛津离开净州城之后,老李便开始收拾行囊,并且开始安顿自家在净州城一带的产业。
    说实在的,老李一家在净州城并不算是上等豪门,可也算是大户人家,光是这些年买下的土地,加上李富贵军中发下的土地,李家就已经有了六百多亩,买下了几十个蒙古奴隶耕种照料。
    另外,老李还有一处畜牧场,还听了李喜乐的建议,在净州城内买下了两处店面,每年的收益非常可观。
    这些产业都要打理一下,为此老李在城内也耽搁了一些时间在,这才带上行囊,在几个蒙古仆人的陪同下,出了净州城。
    众人在十里亭略作休息,这里虽然名字叫做十里亭,并且在当初净州城刚刚开始兴建的时候,也的确只有一座简易的亭子,可是到了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了一处颇具规模的小镇。
    几年前,净州城衙门重新修建了一座新的十里亭,不但更大,也更为华丽,可供二十几人在亭子里乘凉、躲避风雨。
    以这新十里亭为中心,因为这里的官道是净州城通往东面的必经之路,来往行人很多,所以几年间便聚集了许多商贩。
    从最开始摆地摊的简陋大集,到后来搭建了许多凉棚的集市,再到现在净州城衙门牵头修建,已经颇具规模的小镇子,这里已经有了不少的人气。
    不但已经有了南北两条街巷,修建了二十几处店铺,周围又吸聚了更多的小商小贩,连带着在外围还搬迁来几十户附近的村民。
    如果加上这些商贩的家眷,这处被民间称之为十里镇的小镇子上,已经有了超过一百户“常住人口”了,就连净州城衙门也不得不派一队弓兵在这边维持秩序。
    老李喝了一口水,看着人来人往的小镇,脸上挂着笑容:“呵呵,如今真是天下太平了,连一个十里亭都能发展成这样热闹的小镇。”
    随即老李心中又涌起了一丝悲凉:“唉!要是老婆子和大儿子还活着,能见到这样的好生活,哪怕是过上一天这样的好日子,也好啊!”
    老李摇了摇头,将心中的悲伤驱散,然后便招呼几个随行的蒙古仆从动身,几人乘坐两辆马车出发,从十里亭一路向东,十几天之后便进入了居庸关,并且在关城内的客栈住下。
    此时的居庸关依然是一座军事堡垒,关城经过两次扩建和休战,规模已经比之前大了一些,而且关城内还增添了不少的店铺和客栈,供来往行人落脚。
    关城内驻扎了足足一部将近五千人的驻防军,老李等人安顿好了之后,便来到街上闲逛,只见居庸关虽然是一座堡垒,但是其实城内也是有百姓居住的,大部分都是随军家眷,也有一些原本就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另外还有一些商贾在城内居住。
    老李看着热闹的街面,买了一些干粮带上,准备明日继续赶路的时候吃。
    这时迎面一队驻防军走了过来,老李看着这队精神抖擞、装备精良的驻防军,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二儿子李富贵。
    不知道为什么,当老李从净州城出发的时候,心中便有一种分离的伤感,不然也不会用了时间去安顿打理李家在净州城的产业。
    也许是年纪到了,老李也有了一丝明悟,看着从身边经过的驻防军将士,心中对二儿子李富贵,以及三儿子李喜乐的思念又多了几分。
    “嗨!”
    老李自嘲的笑了笑:“我这是怎么了?不就是回一趟老家吗,怎么这般伤感起来?”
    一旁的蒙古仆从说道:“老爷,时间不早了,咱们回客栈吧,晚上给老爷准备些酒菜,也好解解乏。”
    “好,回去。”
    深夜时分,老李与几个蒙古仆从喝了点酒,便晕乎乎的睡下了,可是没过多久,老李便感觉有些气短,随即便坐在床上,呆呆的看着窗户,只见窗外的月亮异常的明亮,不由得思乡心切。
    “快了,就快到家了!”
    次日一早,老李等人继续赶路,从居庸关一路行进,很快就抵达了北京城。
    北京城的雄伟和富庶给了老李很大的震撼,那几个蒙古仆从更是瞠目结舌,长这么大都没见过如此雄伟壮丽的城池,想来也只有强横的大明帝国可以拥有这样的都城。
    “走!”
    老李大笑着对几个蒙古仆从说道:“咱们进城,也看一看这闻名天下的北京城。”
    老李一行从北面的德胜门进城,一路上行人如织,宽阔的街道上干净整洁,来往行人操着各种各样的口音,甚至还能在街上见到朝鲜国、日本国的商贾,就连南洋各国的商贾、葡萄牙、西班牙的欧洲商贾都能见到,可算是让老李等人看了眼。
    “原来西夷就长这个样子啊!”
    老李坐在马车上,看着前方一处货栈门口的几个葡萄牙商贾,心中暗道:“呵呵,喜乐就是跟这些外夷做生意,还能做得这么好,当真是我老李家祖宗保佑,到了这一辈,能有富贵、喜乐这两个有出息的孩子!”
    此时的老李心中非常自豪,甚至还在心中暗道:“要是能再年轻个二十岁,那该多好啊。”
    “主人,前面就是一家客栈了,咱们去投宿?”
    “好,先住下吧。”
    如今老李家大业大的,所以随身携带的银币也很多,足足带了五百银币,这么多的钱财足够普通百姓大吃大喝一辈子了。
    幸亏如今大明政通人和、治安良好,一路上已经看不到山贼、路匪了,而且稍微成规模的镇子,就会有驻防军将士驻守,所以老李携带这么一大笔钱财上路,心中也一点不慌。
    老李之所以要带着这么多的钱财回山东老家,是准备将铧山东村的老宅翻盖一番,盖一处三进两跨院的大宅子。
    在老李看来,虽然李家在瀚海都护府的净州城有了很大的产业,今后李家人多半也会在净州城繁衍生息,可山东老家却是李家人的根基所在,是李家人的退路。
    所以山东老家的老宅子必须要维护好,而且只要有财力,就必须不断扩建。
    老李受到在净州城置办产业的启发,此番还准备在铧山东村周边,或者是济南府城看一看,在老家这边也置办一些产业,将李家在山东的根基夯实一些。
    只是按照国土部和民政部联合下发的法条,大明内部两京一十三省范围内,每户百姓所能拥有的耕地数量是固定的,包括皇亲国戚、乡绅、商贾等,都是一样的,没有例外。任何人都不能兼并土地,一旦被官府查到,那是要没收全部土地的!
    但是这个法条对于各大都护府却没有效力,那是因为各大都护府都是地广人稀之地,在至少百年之内,是不会存在土地兼并这个问题的。
    老李也曾听府衙的吏员宣传过,所以此番在老家置办产业,并不准备买地,之前朝廷在铧山东村分下来的耕地还在,现在也借给同村好友耕种了,还是买些铺面或者是房产好一些。
    第二天,老李并没有急于赶路,毕竟好不容易到了北京城,总要四处看一看、逛一逛。
    北京城的繁华在全天下都是首屈一指的,老李在前门、天桥等地过足了眼瘾,随后便来到棋盘街一带。
    忽然,前方出现一支仪仗,街上的百姓纷纷闪到了一边,老李和几个蒙古仆从也急忙靠边。
    “请问,这是哪里的大人啊?”
    一个书生模样的男子看了看老李,笑着说道:“老者是外地来的吧?”
    “正是,小老是从净州城来的。”
    “净州城?瀚海都护府的啊!那可不近呢。”
    老李笑呵呵的点了点头,随后又问了一遍。
    书生说道:“那是鲁国公府上世子的仪仗,看这样子,应该是刚从城外回来。”
    “鲁国公?”
    “是啊,就是当今内阁首辅府上的世子爷!”
    “啊!”
    老李不止一次听李富贵、李喜乐提到内阁首辅刘衍,两个儿子对这位从未见过面的内阁首辅推崇备至,甚至认为刘衍乃是再造大明帝国的第一功臣,没有刘衍,就没有如今国力强盛、武力强横的大明帝国。
    前面仪仗随行的虽然不是内阁首辅刘衍,但却是刘衍的世子,也算是老李遇到“真人”了。
    “哎呀!”
    老李惊叹道:“这么大的人物,咱们是不是要跪拜啊,为何街上的百姓没有一个跪拜的,反而全都在欢呼?”
    那书生笑着向老李的位置挪动了几步,以免老李听不清楚:“那是因为鲁国公曾在百姓面前定下规矩,凡是鲁国公府上的人,不管是鲁国公本人,还是世子、夫人,百姓都不必跪拜,只要有序即可。”
    “啊!”
    老李再次发出一阵惊呼,说道:“天底下竟然还有这等大人,当真是大明百姓的福分!”
    “谁说不是呢,听闻自从鲁国公定下这个规矩之后,朝中不少文臣武将,当然都是跟随鲁国公一路从山东灵山卫出来的老部下,众人都纷纷效仿,也成为京城一大奇景了!”
    “而且听闻朝廷里面已经有了议论,说是要废黜跪拜之礼,今后只对皇帝陛下,或者是晚辈对长辈,受恩者对恩人,这样的才行跪拜之礼。”
    老李瞪大了双眼缓了一会儿,才说道:“这世道真是变了,这样的大明,当真是前所未有的好啊!”
    第八百七十五章 番外篇:落叶归根(二)
    老李在见过世子刘盛的仪仗后,心中感慨万千,这便是大明帝国如今的权贵世子,可是却如此平易近人,甚至还要对多少年的叩拜里说不,这当真是百姓的福分了。
    当日在世子刘盛的仪仗经过之后,街上的百姓便兴奋的大声议论着,没过多久街道上便再次恢复了之前的热闹。
    老李带着几个蒙古仆从有说有笑的继续逛街,在北京城内足足玩了三天,才依依不舍的从朝阳门出城,朝着山东方向而去。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