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马上要装备的新锐主战坦克,不论是t-62还是m-60,炮塔顶甲、车体顶甲,都扛不住这个穿深,当然,万一打到侧甲或者前甲顶部向下纵穿这种小概率事件,那算它们运气好。
80mm这个穿深,别说现在的,只要不是老毛子那种疯狂到头顶爆反的货,就是几十年后的坦克也一样能打,坦克车体上方的装甲,脆得很。
而头顶爆反的,150mm穿深也一样打不了,就很浪费属于是。
要不然日后也不会大家都挖空心思攻顶了,甚至还出现了瑞典的比尔反坦克导弹这种神奇结构。
而且末敏弹的目标,除了坦克之外,还有装甲车辆、装备车辆等等,这些东西,在80mm穿深之下,众生平等。
不过罗教授明显感觉不过瘾。
“高总,能不能想办法搞高一点,我根据你说的对药型罩的材料要求原则,分析了一下,我觉得钽可以。”
“贵,而且那东西少,还是用在别的地方吧。”高振东对于钽的分布很清楚,我国后来是发现了,而且量还挺大,不过这时候却不多。
钽罩如果设计得好,的确比紫铜要高个30%左右的穿深,但是还是那句话,这东西并不是必须的,不是只有这个东西才能提高穿深,能提高穿深的材料多了去了。
不过高振东早就有准备,他又补充了一句:“不过你不用担心,先用紫铜搞就行,穿深足够的。如果情况发展了,有必要的话,我手上有其他材料能替代钽。”
技术不行材料来凑、或者孤陋寡闻一点的、或者钽来得容易的,那就死磕钽了,而我们在efp药型罩这方面是反过来的,技术是不错的,早期钽也是不够的,也就不用那玩意了。
高振东事业起来之后没多久就在搞材料,可不是纯纯的一时兴起,不过用于药型罩的,工艺不太一样而已,但是这个工艺高振东恰好知道。
听了高振东的话,罗教授放下了心,紫铜80mm穿深的确也够了。
主要是现在刚开始搞,他就是怕中途又有什么原因更进一步影响穿深,那就可能不太够,求个保险而已。
还得是高总,早就考虑好了,而且还兼顾了成本、性能、材料来源,不像自己,只能在钽这一棵树上吊死。
高振东还提了个建议:“你可以在装药结构和装药密度上下下功夫,还是有潜力的。”
装药结构会影响到穿深,而在装药类型和结构一定的情况下,装药密度直接影响穿甲威力。
一语惊醒梦中人:“高总,你说这个,我倒是想起来了,装药密度和装药质量,的确有改进的空间!”
高振东倒是知道有个地方有个技术,是自己提醒别人搞出来的,听说人家还在成果里把自己也挂了名,也许对罗教授有用,但是现在不好直接说,得问问才行。
“我倒是知道一个可能对你有用的东西,不过我得先问问,纪律你知道的,呵呵。”高振东笑道。
罗教授没想到还有意外之喜,连连感谢:“高总,这可太感谢了,这么多条提高威力的路子我都不去想办法,只知道偷懒换材料,还是思想没跟上啊,哈哈。”
因为他一开始先提起战斗部的问题,高振东先和他说的这个,现在说得差不多了,高振东才回头说起末敏弹总体结构的事情来。
别看总体结构看起来简单,但是设计不好很要命的。
老毛子的末敏弹就是个奇葩典型,它们的spbe-d,将传感器布置在战斗部旁边,与战斗部并列,导致弹药口径的三分之一左右都被这个传感器给浪费了,在我们和花旗佬的末敏弹都能塞进155mm炮的时候,他的只能塞炸弹之类大口径弹药。
至于说老毛子的塞不进155是因为紫铜药罩威力不如钽导致的傻大黑粗,不说全是瞎扯淡吧,至少也是有失偏颇。
老毛子在弹药设计上没那么拉垮,钽这玩意也不是搞不着,我们和花旗佬用的那个弹药结构,他们也不是设计不出来或者搞不到,末敏弹的外形结构在80年代,国内《三大知识》上就已经满天飞了。
出现那个最终结果,说是老毛子综合考虑还比较合适一些,估计一开始就没想着在身管火炮上用这玩意,干脆往大了整。
而且开始搞这东西的时候,老毛子已经命不久矣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老毛子那玩意还是很奇葩。
高振东把几人叫过来,给他们讲述自己对末敏弹结构的设想。
其实也很简单,这玩意的图网上到处都是,前面是战斗部,后面是探测器和控制器,再往后是降落伞。
粗一看,传感器的光学窗口被战斗部给挡住了,且没法实现两者的轴向平行,妙就妙在子弹药弹出之后,战斗部会绕着一根偏心轴旋转180度,如此一来,就把传感器的光学窗口给亮出来了,而且保证了两者的轴向平行,甚至两条轴之间的距离,比老毛子那个要更近,这无疑对打得更准是有好处的。
在高振东拿出这个结构之前,说实话,不论是陆工,还是罗教授,都没少为这个末敏弹的结构刨脑袋,主要是口径实在是太小了。
110mm啊,还要布置传感器,实在是没法搞。
这回高振东这个简简单单的的偏心转轴结构一画,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高总,你这个结构绝了!”
“对啊,我正在担心,想了很久都没想出办法,这个真是太巧了。”
“结构简单,但是就是能解决问题!”
“而且这个结构,一旦展开,天生就能靠两者重心的固定关系,解决红外探测器的扫描角度问题,都不用专门去设计了。”
“……”
陆工和罗教授两人赞不绝口,他们又想起被高振东前面拿出的很多和结构有关的奇思妙想支配的恐惧。
比如正交四元探测器,又比如枪挂榴弹发射器前装发射……
两人赞叹一阵之后,罗教授最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陆工拿出了自己的前期工作成果。
“对目标的探测和击发,我的考虑是设定一个与背景的温度差下限,利用保持电路记录一定量的超限数据值。根据这些超限值的相互关系和超限次数等数据,配合弹体旋转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律引爆弹药。至于这个规律,还需要研究和试验。”
陆工不愧是搞红外探测的,已经想出了一些路子了,而且这些办法可以使用模数混合电路解决,并不一定需要用到计算机这种东西,至于好不好用,还要研究和试验。
对于这个,高振东点点头,没有多发表意见,这方面陆工有自己的经验,让他自由发挥就好,陆工想讨论的也不是这个。
“我想过,按照这个弹药的撒布模式和散布情况,对于多枚弹药对同一目标的重复扫描的分辨问题,其实是可以不用在意的,大不了几发弹同时打一个目标,也是赚。”
陆工直接放弃重复目标识别,没必要。
“嗯,你这个想法有道理,抓大放小,难以解决的就不用解决。而且合理的撒布密度和撒布分布,配合设计好的扫描范围,这个问题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解决。”
多弹重复扫描的分辨问题,涉及到弹间通信等问题,解决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本来就是个不大的事情,去花大力气和高成本解决纯纯的吃饱了撑着了。
“剩下的就是最大的问题了:着火点和避免二次攻击的问题,这个我想了很久。我可以设置一个温差上限,一旦超过这个温差上限就可以判定为着火点或者该目标已经被成功打击,但是这个办法虽然简单便宜,但是对于这类目标的边缘区域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
说穿了就是着火点周围的温度梯度区域里,必然含有与预设的可打击温差带重叠的区域,这时候就有可能被判定为目标了。
高振东想了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你有两个办法,一是利用转动数据判断这些区域与着火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太近的就别打了。这种办法的话,最简单的办法来说你甚至只需要在扫描到着火点后用一个延迟电路锁死击发电路,或者阻断数据保持电路不记录温差数据就可以,延迟时间根据弹体转动速度确定。”
陆工眼睛一亮:“嗯,你说的这也是一个办法,仔细设计,能用小成本解决大问题。”
工程上解决问题,有时候不需要彻底解决,只需要把错误事件发生的概率压到能接受的程度就可以,这和纸上谈兵的想法不太一样。
高振东笑道:“如果不在乎成本,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双色传感器。”
双色传感器不一定是紫外/红外双色,不同波段的红外也可以是双色,而且红外线传感器的某些波段对火焰敏感,这个原理,其实也可以用来判断着火点。
简单来说,就是用对火焰敏感波段的输出锁死整个红外传感器的动作。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